来源:雪球App,作者: 圆觉观水,(https://xueqiu.com/4983403254/302138941)
最近,启明创投邝总发文,以其从99年就开始做创投的资历,回顾了“回购”条款是如何从一个舶来品演化成现在国内这样一个怪胎的。这里也沿着邝总的思路,从机构的角度讲一讲。
回购,虽然最早也是从硅谷风投开始的,但在国外,回购从头至尾都跟创始人个人没关系,只有企业自有资金会用于回购。
可一传到国内,就完全变味儿了。不仅“不伤害公司正常运营”的前提被抛诸脑后,还强制回购否则起诉,导致公司无法正常运营,甚至创始人自己也要背上无限连带责任,创业不成,倾家荡产。
也难怪现在创业圈里开始喊出一句话:“有回购,不创业”。
所以为什么国内独角兽越来越少?究竟是谁在伤害创业公司?涸泽而渔,杀鸡取卵,恰恰就是创投行业自己啊!
甚至创投基金还在全员培训如何搞回购,比如下面这张从去年就开始在创业圈里流传的培训材料(这里对机构名称做了脱敏处理):
其实,业内老人都知道,很多在国外行之有效的制度,被拿到国内往往就会走样,而很多新花样其实又都始于国内同一家老牌RMB基金。
为什么这么说?你想想,就连”欠薪“这种事,都会被这家RMB基金当做光荣传统,还有谁能出其右?入职前压低薪资,入职后克扣工资、每年降薪也都成了家常便饭,员工都不敢申诉,因为基金三个创始人中的老二在公司刚成立时就曾被老大克扣过工资(据说是完全不拿工资),这才有了今天的基金,你们谁觉得自己资历比老二还高,就去申诉试试看。
有了这样的光荣传统,这家RMB基金后续又不断创新,搞出了国内最早的强制跟投,此后又再接再厉,把对员工的苛刻也发挥到对创始人身上,因为这RMB基金早期主要投制造业,都是些从没接触过VC/PE的老一辈创业者、一个工厂动辄几百上千号员工,那时候的制造业远没有现在那么受重视,刚进国内的美元基金又大多扎堆在软件行业,根本没人竞争,你要不投厂子一关就是大面积下岗,所以可以把估值压得很低、拖得再久也不敢说啥、再苛刻的条款也愿意答应,于是才搞出了极具国内特色的“回购”条款、以及极具RMB特色的冗长风控和投资流程。
这家创立于2000年的RMB基金,仅比邝总晚一年,可称得上国内风投鼻祖之一了,可惜非但没能给行业树立正确的榜样,反而带坏了整个行业的风气。
随着国内批量起诉创业公司愈演愈烈,而由于起步晚这块儿的法律又还比较欠缺,是否会出现又一次大面积下岗的血雨腥风?老天保佑。
但至少有一点很同意邝总:回购不应该把企业或创始人逼上绝路!
#金融# #投资# #理财#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科创50(SH000688)$